聚焦苏教新教材,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紧密围绕最新教育政策,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聚焦苏教版二三年级新教材,强化教学研究,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1.深入理解新教材
组织教师深入研读苏教版二三年级新教材,精准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明确新旧教材的差异与联系,提升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2. 优化教学方法
基于教材和学生实际,探索多样化、高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加强教学研究
以新教材为切入点,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学教学模式。
4. 提升学生素养
通过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三、工作重点与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
1.政策与标准学习
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最新教育政策和《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数学教学的方向和要求,领悟课程标准在新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如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内容的整合等。
2. 新教材研读
开展苏教版二三年级新教材研读活动,教师自主研读与集体研讨相结合。要求教师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整体框架和编排逻辑;分单元进行细致研讨,分析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对比新旧教材,关注教材内容的增减、顺序的调整以及呈现方式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教学的影响。
3. 专家引领
邀请教材编写专家或资深教研员来校进行新教材解读讲座,从宏观层面剖析教材的编写理念和育人目标,从微观层面指导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细节、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新教材培训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二)聚焦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1.教学设计研讨
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基于教材的教学设计研讨活动。教师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强调教学设计要体现新教材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堂教学实践
开展“示范课”“研讨课”等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鼓励教师将教材的理念和教学设计付诸实践。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如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合作学习效果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组织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和评课活动,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3. 教学方法创新
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结合新教材中的情境素材和问题设置,创设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数学教学软件等,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三)开展主题教研,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1.确定教研主题
围绕苏教版二三年级新教材的使用,结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定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如“新教材中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如何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新旧教材衔接中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等。
2. 制定教研计划
根据教研主题,制定详细的教研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研究任务和责任人。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化,包括理论学习、课例研究、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通过系列教研活动,深入探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课例研究
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选择与教研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进行初次授课,备课组教师进行观课。课后,组织观课教师进行研讨,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学习表现等方面提出问题和建议。授课教师根据研讨意见进行二次备课和授课,再次进行观课和研讨,总结经验,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
4. 专题研讨
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活动,针对教研主题中的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在“新教材中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主题研讨中,组织教师分享自己在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关注学生发展,开展数学活动
1.数学竞赛
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竞赛活动,如口算比赛、数学思维竞赛、数学应用问题解决比赛等。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2. 数学实践活动
根据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数学小调查、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将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3. 数学兴趣拓展班
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如数学阅读、数学游戏、数学探究等。通过活动,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加强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通过课堂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注重对作业质量的评价,不仅关注答案的正确性,更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合作意识。
2. 终结性评价
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根据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和题型,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考试后,认真进行试卷分析和成绩统计,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3. 评价结果运用
将教学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学习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努力的方向,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四、工作安排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 1 - 2 周)
1.组织教师学习最新教育政策和《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本学期数学教学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2.开展苏教版二三年级新教材培训活动,邀请专家进行教材解读,组织教师进行教材研读和交流。
3.各备课组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一人一课计划,明确教学进度和教研主题。(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第 3 - 22 周)
第 3 - 6 周
1.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新教材单元集体备课活动,分析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研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2.开展“新教材示范课”活动,由骨干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其他教师进行观课和评课。
3.开展数学竞赛活动,如口算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第 7 - 12 周
1.继续开展新教材单元集体备课活动,优化教学设计。
2.各备课组开展“一人一课”活动,每位教师至少上一节研讨课,备课组教师进行观课和评课,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如数学小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 13 - 19 周
1.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围绕确定的教研主题,进行理论学习、课例研究和专题研讨。
2.组织教师参加校外数学教学研讨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3.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平台。
第 20 - 22 周
1.各备课组进行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整理教学资料。
2.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学业水平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第 23 - 24 周)
1.组织教师进行本学期数学教学工作的总结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
2.开展教学评价工作,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3.整理本学期数学教研活动资料,做好归档工作。
4.制定下学期数学教研工作计划,为新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苏州市2025年度“苏式课堂”优质课评比(小学数学)暨名师示范教学活动在吴江区程开甲...